最近我们的法税团队接触了不少的实务案例,其中多数是与企业家、创业人相关,恰好,小编正在梳理老板与税之二《破防》一书的资料,感觉企业主们在面对涉税事项,处理涉税风险问题时,有两个让人忧心之处,一是盲目乐观与侥幸之心,二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合规环境与风险事务时,偏失专业之路,被某类成功“大师”或关系“大师”过度“引导”,走入一条更加“曲折之路”。
其中行政风险,主要在于企业主本人及其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涉税问题,现在风险推送频率与范围越来越广泛、发现的涉税问题越来越多,许多历史旧账需要重新面对,“旧恨新怨”让不少人头疼不已!这也是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但,有时候并不是真的有问题,风险指标也有误打误撞的时候,不过做好解释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还有一种是立案稽查或协查,这种情形下,一般是因上下游出现了问题,或是对行业问题的治理情形下发生的。比如有的企业从上游取得的“灵活用工”发票、无车承运发票,估计要面临着一波波的风险排查,如有没有“回流”资金到公司、老板或高管名下;比如上游某“招商园区”整体虚开暴雷,自己的业务也解释不清楚了!还有之前大家认为“安全”CHOU划出来的一堆堆的个体户、个独们,更是从第一步治理中不再给核定、不当核定补税等行政处理中突破出来,开始追究一些涉及刑事责任的问题了,曾有数例这样的案件,让有的年轻老板们难以自拔,事业受到重大影响;当时就是听了某些“招商机构”的美好承诺,出了问题,想找人都找不到了!
当遇到经济下行时,矛盾下的涉税举报风险,比如员工举报、客户举报、股东投资人间举报、会计举报等等,诸事顺遂更多只是祝福语,现实之中,风险其实就在身边,笔者也曾有接触一些大家心目中所谓的“成功企业家们”,其实有时是经常睡不着觉的,为什么?公司的人力成本、经营成本,一睁眼都是刚需;生意场上的摸爬滚打、亲历亲为维护,竞争压力,转型压力,无时不在的影响;最为主要的可能就是自己的财产、经营的合法性守护问题,以及还在纠结的税收计缴问题。所谓税收原罪,多有确确实实存在的,或多或少,如履薄冰一样。比如有的老板原来积累的资金不敢放在自己名下,怕“招人显眼”,投资别的项目,还有风险!想转到某些地方,还有严格的反洗钱、外汇风险!如何与过去道一声平安,是个让人纠心的点。而一个小火苗,就可能燃起风险之火来!
下面数则案例,虽看似偶发,却是必然!“虚拟故事”,不知是否有同感?
【案例一】某企业主被招商到某地园区设立个体户们,挂在员工或亲戚名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向自己的公司开具了数千万元的发票,因出现风险异常,税务机关联系找人无果,移送公安机关,被羁押进入司法程序......,而现在,合规整改的可能机会还要等待!
【案例二】某企业是一传统消费品制造企业,最近几年来竞争激烈,老板夫妻“果断”继续延续过去“二套账”的老传统,能入正账的至多达到三分之一,通过设立一个又一个个体户等主体,收款不计缴税款,金额达亿计,会计人员非常尽责,账做得非常清楚,管理会计学得不错。而且还专门招了高手财务总监继续进行“完善”;而另有企业老板果断转型,要求一套账核算,但在架构与流程优化上进行了较好的安排,让自己的钱挣得有“证明”!因为二套账情形下,一点火花就着的感觉!而且,内外两套账是“明明白白”的偷税,是无限期追缴的,即使过了20年、30年,也是能追的!如果加上滞纳金,家底是难保的,再加上罚款,更难承受。再延续考虑,即使子女继承了财产,如果对应的财产有欠税的情形,税务机关是可以对该继承人追缴相关财产的欠税!
【案例三】某公司老板对会计非常信任,会计知道老板较多的经营之道,但老板要求较高,将会计解雇,没有谈好补偿条件,会计一怒举报之......
【案例四】某公司取得大额财政补偿,老板听说之前有核定之类的操作手法,于是找了一堆人帮其CHOU划,有人敢做,但老板不放心,因为很多人不敢接这样的业务!于是老板悬赏如果有人将其整体转到个人名下税负控制在10%,愿意花费用!“难道税收是自己决定的吗?”甚至有的老板要求达到8%......,事后诸葛亮,恐怕只有造假的份了!
【案例五】某公司减持限售股大赚了一笔,于是找到熟人介绍,有人愿意给开6%的票帮“转出来”,小编想说的是,最好不要轻易在票上做大文章,况且还通过中间人介绍找的第三方......
【案例六】某公司通过灵活用工平台发放“薪酬”,结果平台企业欠税走逃,当地税务机关对已开的发票做异常处理,其税务机关要求其将取得的专用发票进项转出补缴增值税,公司老板不服气,要去上游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理论”......
企业主们其实是真不容易,挣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绝大多数是拼出来的!“割肉”缴税,自己的心里往往难舍难分!这也理解,但法有尺度,硬碰硬,谁吃亏很清楚。如果仍生活在“旧时光”中,没有与时俱进,“出事”是大概率的,得不偿失是很可能的!试问一下:“如果查出问题来,你的财产是不是还有安全之处?”
这时,就要进一步聊一下企业主们的应对误区了!为什么说有误区,是因为很多人往往最多是一手硬,就是“拼关系”!但硬拼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合规的大趋势下,违法违规的事让别人背谁轻易敢呢,就算有人敢,你的成本敢花吗,你面临的行受贿法律风险又会如何呢?所以,没有合规的可探讨的东西,想简单地通过关系来解决税上的事,不再是义气之事了!在生意场上,朋友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最近几年来,关系越来越不是想象的那样了,说说可以,到了PK的时候,是要有合规的、专业的技术保障为基础了,税收征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流程,让一切都透明起来!笔者有遇到这样“意气风发”的企业主,在遇到税务机关推送风险事项时,紧张起来,生怕触及自己的“利害之处”,尽管说起来自己是“冤枉的”,补起税来也不那么心疼了,就怕税务上出问题。不夸张地说,涉税问题已成为企业主们的“头等大事”,一是税负的多少问题,二是自己的不合规痛点问题,也是软肋所在。“关系论”不再那么好用了!
二是,有的企业主通过抖音、小视频,通过培训咨询专家等来解决问题,用做生意的思路来解决难点问题,这当然很正常,但是一个咨询难解决真正问题,往往是轻描淡写;加之侥幸之心,也不想多花费用,幸运的时候可能会解决些问题,但不幸的情形居多,主要别人也不大会给真正的“答案”,而且多数并不见得是好答案。病急乱投医,实在被逼急了,重金找了网上的大咖来助阵,也有这样的事,其实能说出来的那些套路,基本上是不大管用的!小打小闹可能还行,他们所宣传的一些东西,“玩的是边缘的套路”,做起来很大胆,出了问题基本上没有防御之力!而且多是点对点的处理,并没有充分的全面性进行思考,预知走势与风险情形下,实务、程序与责任相结合来考虑。正统的,教科书式的条文,是难解决疑难问题的。
三是,等有事再说,没事的时候大胆地干,这种情形下,往往是给自己“埋雷”,税务问题往往是事后追责。试看几年前那些做CHOU划得利益的企业主、高净值的个人们,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多地被复核、追缴,过去感觉得了便宜,非常开心,认为税收这个事太简单了,花小钱就能办大事!现在很多人尝到了倒贴钱的“查补”了,赔了夫人又折兵!小编认为,越早想想,看看,以合规为底线,来整体考虑自己的事业,是有必要的。有的人还在想着“少缴税的新招”,比如这几年兴起的“空中分钱”把钱拆分到不同的主体上,不经过自己的账户,认为这样就是安全的,在中介机构的忽悠下,大胆地干起来!还有的以投流业务让平台的经销商给套现出来,在技术包装下“虚开发票”,以为税务机关查不出来,自己的证据做得很好,但假的就是假的!市场上也有一些服务机构,照着李某诚、马某的架构框架给企业主们提供规划服务,体量与业务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与层级,目标都不一样,对于很多的中小企业来讲,安全就是第一位的,什么百年传承之类的架构,只是一个神话!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最重要的。吓唬、贩卖焦虑,也是较多业务机构的擅长之法,而“上了船”的老板们,往往也不好去要求退钱,是自己愿意掏钱买的人家的“服务”。现在抖音上一些小视频传授的什么套路,绝大多数是忽悠,卖给老板神秘感,试想,如果这么轻易地就破解了“节税之术”,国家的税收还如何保障呢?越是爱学习的企业主,可能越容易“上当”。
最近,有企业主、总经理,约着线下聊一聊,找找不同的思路,这是一个好方法,至少得与专业的人聊,而不是玩商业的人聊!因为在有些时候,一些商业式的服务意见,往往是重结果,没有体现出来事实表现前提与业务合理性,他们是硬做,而不是“顺理成章”地做,是业务先行的做,往往只追求税收结果,业务支撑是缺乏的、缺失的!容易被否定。比如有的拆分收入到不同的公司开发票,享受小规模或小型微利优惠,很容易被找出问题来。数年前某头部主播逃税的套路,不是被全部否定了!甚至包括为其提供辅助与服务的人!还有的公司被承诺到某地竟然企税与个税一块核定低于10%,明显就是错误的操作,但为了这样的“目标”,真是信的!现在也开始要求补税了!
当一个业务火起来后,再做生意,最好要有所避开,而不是去原样复制,就跟炒股一样,当大爷大妈们都行动起来的时候,这时就要选择不一样的路了。创新、融合,在业界是不多的,很多的服务机构或专家,往往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再厉害,往往其知识是有边界的、成长的过程是有思维惯性的;小编发现,有时有的文章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堆”,有的是其一厢情愿的观点!不宜迷信文章,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借鉴思考!小编的这篇文章写的也有点长,有点小直白,能起到给企业主一些思考,多点思考,就好了!因为专业的东西,也难以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术业有专攻!这就是业务分工的差别所在。
有的人说:“我们遇到问题咨询的税务机关人员的意见,难倒会有错吗?”在专业的角度来看,在很多时候,有一些理解存在差异,对税法政策的理解,没有绝对的准确。一是,你所描述的业务是不是完整清楚,二是有的人的理解,本身可能是不对的,或者优先考虑了税务的观点。不然,为何会有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为何有的法院判决中税务机关败诉呢?至于在听证、复议中纳税人的权益得到认可的情形就更为普遍了。但这不是说税务机关故意为难企业,而是基于对政策的理解偏差或存在程序问题,小编时有发现,有的涉税文书中,存在问题或瑕疵。
对实务政策的厚积研究,对于执法程序与规范的了解,对于行政、刑事衔接上的延伸把握,我们往往在考虑上会更为广泛,比如避免被移送司法进入司法程序,特别需要在处理涉税问题中优先评估。
适应合规趋势,已是不二之选,对过去重要问题的“挽救”防范、对未来的规划,这是刚刚开始!当下,有涉案企业或个人的资金查控平台、信息整体收集与管理平台、全业务流程串联研判风险、金税四期发票系统等,正在让企业、企业主成为税收“透明人”!
有人说:“能不能做到100%将税收风险排除?”小编认为,一切都是与时俱进的,波动的,税收政策的理解差异与不完善是客观存在的,100%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但知道如果发生了风险有多大的法律责任,这是意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