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法规
税收法规
税收征收管理
增值税
消费税
出口退(免)税
营业税
资源税
车辆购置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印花税
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税
契税
耕地占用税
船舶吨税
烟叶税
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
税收条约
环境保护税
政府性基金、费
江苏税务
地方财税法规
江苏财税法规
江苏无锡财税法规
北京财税法规
天津财税法规
上海财税法规
重庆财税法规
浙江财税法规
安徽财税法规
福建财税法规
广东财税法规
广西财税法规
海南财税法规
云南财税法规
贵州财税法规
江西财税法规
湖南财税法规
湖北财税法规
四川财税法规
西藏财税法规
河南财税法规
山东财税法规
河北财税法规
山西财税法规
陕西财税法规
甘肃财税法规
宁夏财税法规
青海财税法规
新疆财税法规
吉林财税法规
黑龙江财税法规
辽宁财税法规
内蒙古财税法规
财务与会计法规
会计行政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与解答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答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案例
会计处理规定
证监部门会计监管规则
会计监管风险提示
企业会计准则实务问答
企业会计准则其他
小企业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
政府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
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案例
政府会计实施问答
关于应收款项的会计处理
关于预付款项的会计处理
关于存货的会计处理
关于投资的会计处理
关于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的会计处理
关于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关于净资产及预算结余的会计处理
关于收入的会计处理
关于预算管理一体化的会计处理
其他会计处理
政府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准则其他
财政总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与2006年前会计准则
特定组织与项目会计核算规定
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
可持续披露准则
可持续披露准则应用指南
管理会计
代理记账
财务管理
国际会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法规
执业准则
执业准则应用指南
审计指引
职业道德守则
审计准则问题解答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证监部门审计监管指引与会计风险监管提示
其他
注册税务师法规
涉税专业服务基本准则
税务师执业规范
职业道德、质量控制、程序指引
纳税申报代理类业务指引
一般税务咨询类业务指引
专业税务顾问类业务指引
税收策划类业务指引
涉税鉴证类业务指引
纳税情况审查类业务指引
其他税务事项代理类业务指引
税务师事务所管理
税务师其他
资产评估师法规
资产评估执业准则
资产评估指南
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资产评估操作指引
资产评估专家指引
资产评估其他法规
内部审计法规
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内部审计其他
国家审计法规
内部控制法规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内部控制操作指南
内部控制相关问题解释
其他内部控制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财政法规
海关法规
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外汇管理法规
金融证券法规
金融监管法规
金融监管法规
人民银行法规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
证券法规
证监会
上交所
深交所
北交所
股转系统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上期所
商品交易所
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证券业协会
中上协
期货业协会
商务发改工信法规
市场监督管理法规
人社医保自规住建法规
国务院经济法规
税收专题法规
增值税专题法规
消费税专题法规
营业税专题法规
资源税专题法规
车辆购置税专题法规
企业所得税专题法规
个人所得税专题法规
土地增值税专题法规
印花税专题法规
房产税专题法规
车船税专题法规
契税专题法规
城镇土地使用税专题法规
耕地占用税
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专题法规
进出口税收专题法规
外资企业税收专题
税收协定专题法规
综合税收法规专题
公司破产重整专题法规
税收征收管理专题法规
外汇管理专题法规
其他专题法规
司法及单行法律专题法规
法院
检察院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经济)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
民法典
公司法
破产法
其他法律法规
其他法律
其他法规
法律法规征求意见稿
国家审计法规
1lcn3584ow4we
全文有效
2024-08-07
2024-08-07
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
审科发〔2011〕40号  发布时间:2011-04-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厅(局),署机关各单位、各特派员办事处、各派出审计局,南京审计学院: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是审计实践经验的凝集和升华,是审计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指导审计实践的发展。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多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理论研究在探索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我国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和理论支撑。但当前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更加有效推动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就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审计工作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促进各级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把握审计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地发挥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和促进发展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新中国审计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病害的重要功能。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审计创新是创建学习型审计机关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是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提升审计机关的创新能力,推动审计机关领导人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

    (二)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审计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各级审计机关应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和加强审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增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不断强化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促进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二、准确把握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三)今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紧紧围绕审计工作中心,不断总结审计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审计发展规律,大力推进审计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前瞻性、建设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审计“智库”的理论引导、实践指导和决策参谋作用。

    (四)今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以服务审计实践为导向,不断提升审计理论研究层次和水平,为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二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审计学科理论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三是培养造就一批审计理论研究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理论研究素养和能力,促进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进一步明确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

    (五)今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审计署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审计科研所、审计学会相关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审计发展规律,着力深化审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和审计实践需要,进一步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深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财政、金融、企业、投资、民生、资源环境等主要被审计对象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拓展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世界审计组织和主要国家审计的跟踪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审计有益做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

    (六)审计署在积极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和中国国家审计学等重大课题研究的同时,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框架体系、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跟踪审计、新型审计技术方法、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管理及组织模式、审计业务管理、审计现场管理等重点课题研究上取得突破,拿出一批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审计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已有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三是坚持统筹安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树立全国审计理论研究“一盘棋”理念,避免各自为战、简单重复,逐步形成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理论研究工作格局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理论研究工作格局;四是坚持立足国情与吸收借鉴相结合,在认真总结提炼我国审计实践经验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审计和我国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

    四、建立健全审计科研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推进审计理论研究深入持续发展

    (八)各级审计机关要将审计理论研究纳入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业务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效发挥审计理论研究对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促进和保障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制度,将审计科研任务的完成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作为单位考评和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审计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从机制和制度上调动广大审计人员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九)进一步完善审计科研工作制度,加强审计科研管理,规范课题立项、过程控制和结题评审工作。课题立项应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重点及进度。课题结题时,实施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确保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十)进一步加强审计科研基础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金审工程”搭建全国审计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审计文献资料数据库,加强信息交流,整合成果资源,提高审计科研成果的共享程度,扩大审计科研成果的影响,拓展审计科研成果的利用途径。

    五、创新审计研究方式方法,推动审计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十一)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经常深入审计工作实践,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了解审计工作发展的新动向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确定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十二)大力倡导结合审计业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研究,把审计理论研究的任务纳入到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将审计项目实施中积累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实现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研究意识、能力和水平,提升审计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十三)广泛开展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研讨活动,通过举办有特色的专题理论研讨会、青年论坛等方式,倡导、鼓励不同学术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努力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一步活跃理论研究氛围,大力培养青年审计研究人才,促进群众性理论研究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六、切实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和水平

    (十四)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审计科研机构,理顺机关内设机构与科研机构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关系,有条件的可以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政策。审计科研机构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规范科研立项和成果管理,积极参加审计实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开展重大课题攻关,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十五)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审计科研专职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稳定现有科研队伍,选调具有较高学历、较强理论研究能力和审计实践经验的骨干充实到审计科研机构,配足配强审计科研机构领导班子;鼓励审计科研专职人员定期参加审计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审计科研专职人员与审计业务人员的岗位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讨与培训,促进提高审计科研专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十六)根据审计科研工作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将科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为审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条件。

    七、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十七)中国审计学会和省级审计学会要充分利用审计学会这个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和研讨活动,加强对团体会员的业务指导,密切审计科研专职人员、审计业务人员和高等院校及其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大力组织群众性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审计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审计学会要注重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审计分会、计算机审计分会和资源环境审计委员会在专业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推动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八)省级以下地方审计学会要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活动,进一步活跃审计理论研究氛围;尚未成立审计学会的要创造条件成立审计学会,为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搭建平台,发挥凝聚和引导作用。各特派员办事处要注重发挥审计理论研究会的作用,结合重大审计项目积极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并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审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八、大力培育审计理论研究骨干,凝聚整合研究力量

    (十九)各级审计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凝聚和整合各方面的审计科研力量,实现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互动,以及审计科研专职人员、审计业务人员和外部专家学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发挥审计理论研究的整体作用。

   (二十)在注重发挥审计科研专职人员主体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审计业务人员开展审计理论研究,特别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骨干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分析研究的高手,造就一批审计理论研究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探索建立审计理论研究骨干人才数据库,逐步把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基础的骨干力量纳入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骨干人才的作用。采取特别措施,加大培养力度,定期举办重大学术研讨会,为广大青年审计人员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审计理论研究的积极性。

    (二十一)加强对外部专家学者的引导,积极利用外部力量弥补国家审计科研力量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审计课题研究中,坚持审计科研专职人员、审计业务人员和高等院校、其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研究力量的有机结合,采取集体攻关的方式,力求实现重点突破。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成立国家审计研究中心,支持在读博士生把国家审计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切实办好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的博士后工作站,并利用这一平台吸引一批高层次的优秀国家审计研究人才,促进提高审计科研能力,扩大审计科研工作的影响。

    九、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各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处理好审计业务与审计理论研究的关系,坚持把审计理论研究纳入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大局,摆上重要位置,增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自觉性。把推进审计理论研究与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广大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紧紧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大局,根据审计业务需要,积极组织好审计理论研究,带头参与重大理论课题研究,带头亲自撰写审计论文,带头宣传和推广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真正做到率先垂范。要大力倡导严谨求实的学术研究风气,推行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制度,严防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审计人员参与审计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审计机关多出优秀审计理论研究成果。

    (二十三)上级审计机关要通过组织开展联合或者协作课题研究、优秀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评选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等方式,切实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协调指导,为下级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指明方向,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天赋长江(无锡)税务师事务所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长江路169号汇富广场22楼
电话:0510-86855000 邮箱:tfcj@tfcjtax.com
苏ICP备05004909 苏B2-20040047